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创工作 >> 正文

新金石 | “‘物’的生长”参展艺术家·丁立人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9-09 [来源]: [浏览次数]: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济宁学院\NAA中心联合项目


Joint project of 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Jining University,NAACenter
的生长
——第一届新金石艺术展
The growth of things


—The first New Epigraphy Art Exhibition



参展艺术家·丁立人

Participating artists·Ding Liren

3682C






我的艺术向性

丁立人

艺术是讨人喜爱的,没有爱便没有艺术。然而爱是有偏向的,这是由于人的个性使然的。只因有了偏向,艺术才会有分歧,才有可能五光十彩,百花、千花、万花齐放。
艺术虽然万花筒似的,眼花缭乱,若是用向性来分,便可归纳于三类:一类高;二类中;三类低。文人雅士清高,他们的画高雅,属于高层次。学校里培养出来的都是实用型的,算是中层次,高了曲高和寡,就不实用了。还有一种艺术,贴近地面,甚至钻进土里出不来的,便是民间艺术,这种艺术可以说是又低又俗,自然属于低层次的。
艺术像座金字塔,塔顶尖细,只能容高雅艺术,塔身庞大,适合大众化的实用艺术,塔基最大,大得几乎占去整个地面,这便是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的地盘。
中国原是农立国,农民人口占最多数,民间美术是农民的艺术,因此民间艺术最庞大。古时,农民即全民,农民的艺术是全民艺术,那时的艺术是清一色的民间艺术。那时一切艺术都归属农民,农民后来分化了,分为有财富没财富的。艺术也开始分化,有财富的艺术向高处走,没财富的仍然向低。但向高走的艺术是低处来的,它高是高了些,还留有低的痕迹,别看这个痕迹,却是它的出处,它的根基,它的命脉。高了便显扬,一显扬便缥缈,便虚弱,头重脚轻,摇摇恍惚,说不定哪天会栽下来。而低的,本来就在地面上,还许在泥土里,怎么摔都摔不更下。低的艺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艺术要实在,实在便是真。

人与猪,木雕,31cm ,1994

泥土好,泥土真是好,只有泥土能长出民间美术。过去,只知泥土里会生出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只有在泥土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硕果累累。过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来,科学发达了,科学家把土壤进行分析,便真相大白,原来土壤里含有丰富的物质元素。据现有的科学水平,已分析出土壤里含有氧碳氢氮硫磷钾铜铁氯钠镁铝碘氟矽等,还有其他未知元素,等待科技更发达后才有可能发现,土壤真是个好东西,土壤变成了万物生长之母。

这么一来,彻底明白了,土壤生出民间美术不是平白无故的,也只有土壤能生出民间美术。反过来看也是如此,民间美术先天足,底子厚,证明土壤的肥沃,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土壤里都有,保证供应。
对植物来讲,土壤是营养物质的宝库,应有尽有,让不同的植物各取所需,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土壤在地面之下,不在地面之上,土壤比地面还低。地面已是够低了,地面之下是低中之低。民间美术不是地面上来,而是地底下土壤中出来的,我向着民间美术,岂不是低中之低?当然,民间美术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民间美术也有良莠之分,作品的优秀不在于功夫的精到,材质的珍贵,题材的宏大,而是在于创意、灵性。这才是艺术的含金量,是艺术的本质。高的艺术用这个评,低的艺术同样用这个评,在这个评定上,艺术是不分高低的。
然而,同是一件事物,看法不同,事物性质会变样的。看法,因人而异,比如敦煌莫高窟壁画,有人说唐代的好,有人以为北魏的佳。真是兴趣无争辩,好与不好有时是很难统一的。
不过,就我来讲,自从我发现上海郊外农村里的灶画,我便把它作为最好的壁画。当然,这种好也是我一己之见,主观的,偏向的,人家不一定认同,人家甚至会嗤之以鼻,这是什么玩意儿?
灶画好,好在它朴质、纯净、天真、随性、发自自然,是天性的充分流露。这些灶画是没学过画,画不来画的人画出来的。灶画作者是农民,是农民出身的泥水匠,泥水是兼职的,本身还是农民。他们没上过几年学,没多大的文化,对美术一窍不通,更谈不上专业训练,在绘画上,他们却是门外汉,说他们是画不来画的人,非常恰当。画不来画的人没什么不好,画不来画或者是没学过画的人,脑子里没有画,一张白纸,什么画都可以画。相反的,画得来画的人,看的画多了,脑子被人家的画塞满了,这就污染,这张纸便不会白了。这张纸上印的全是人家的画,自己的画就无处可印,这张纸等于废了。因此,我说是画不来画的人才真会画画,才能画出好画,只有他们的画最天真,最质朴,最自己。尤其是自己最重要。因为他脑子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种自己是原生态的,是自然而然的,特别可爱。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技巧与天性是有矛盾的,二者似乎很难并存,有了这个便无那个,得到这个便失去那个。

对鹤,重彩,35x35cm,2015


对鹤3,重彩,69x69cm,2006

人们学画,拼命学技巧,想不到技巧学到手,天真失去了,灵性失去了。学习艺术的规律是否是这样:技巧的获得是以失去天真为代价。引申一下即是技巧越精到,付出的代价越大。灶画不是正式的壁画,不是一本正经画出来的画。灶画是泥水匠(农民)砌灶完毕后,为了让灶好看一些,让主人乐一乐,抽出几十分钟,即兴挥毫,(挥毫太优雅,实在是农民的涂鸦,还是中国农民的)。这其实是一道余兴节目,可是,就这么一余兴,留下了艺术极品。

灶画是山寨画,草根画,恐怕连草根画都算不上,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是艺术,我奉为至宝,我的低向,在这儿毕露无余了。高与低,是相对的。低中还有低,高中还有高,高低的界限实在难以分清,难分清还在于高中有低,低中有高,高极反低,低极反高。

艺术它没标明高低,高低是人的看法,人的看法是主观的,主观总有偏向,偏向是人家的自由,何况我自己也少不了偏向。江河有源头也有尽头,江河的尽头便是海。江河总是要入海的,大海便是它的归宿。

人与兽系列之十九,重彩,100x130cm,2018

人与兽系列之四十一,重彩,100x130cm,2018

艺术也是一条河流,也有源头和尽头,艺的尽头也是大海,这海便是艺海。

江河源头之水最清,艺术源头之艺最纯,万物的起源,都是朝气蓬勃,最富有生命力的。江河直泻之后,泥沙杂物俱下在所难免,艺术之河何尝不是如此?随波逐流者是混在浊水中行,所谓时尚,还是意味笔墨当随时代。其实,离源头越来越远,离真纯越来越远。
当然,你可以回到源头看看,源头还在,源头永远在,源头之水永远清纯。可是,返回源头,逆水而行,阻力何其大?逆水而行是行不通的。好在江河两岸是陆地,陆地可行走,行走嫌费时力改为乘车,汽车还嫌不够快改为乘火车,火车再三提速,时行数百里,源头还会远吗?

其实,返回源头根本用不着乘车,完全不需要长途跋涉。你甚至不出家门,关起门来,连身子都不动一动,随手翻翻画册,图片,思考思考就成了。关键在于思考,在于脑子——这个能扭转个人艺术小乾坤的司令部。

中峰寺,布面油画, 60x60cm, 2015




赵无极:要不是郁风,我和丁立人便会失去见面的机会。我爱丁立人的画他的画一下子把我带到中国艺术的深层。看了这批画,我有这么个想法:丁立人的画是东西方艺术的浓缩。别人无法做到的事,他做到了。

上步灵山,重彩,100cm×130cm,2014-2018

太虚仙境, 重彩,100cm×130cm,2014-2018


范迪安:丁立人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是因为其中渗透了他对艺术的执著与坦诚的人生情怀,这是他的作品中的魅力所在。当然,他又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人,一直在研究中国的民间艺术与西方艺术,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把各种艺术精华吸收进来,然后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把这些精华很自然地吸收进来然后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把这些精华消化了,然后自如地转化为自己的绘画语言,所以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他走过的道路,经过时间的检验,在今天如此繁复的图像语言中,能够感觉到他的作品很有分量,同时也很个人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的品质是非常高的。我想具备了这些方面,一个画家就为这个时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丁先生真正做到了生活在这个世界,而又能超越这个时代,但是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的作品中的现代人,是古代人的折射,画中的故事,不是简单的画面中的故事,而是画家个人情感中的故事,所以,他的作品是需要慢慢品味的,能够让观众得到视觉享受。所以,我非常尊重丁先生这种有境界的创造。

单手持物(23),纸,42cmx29.7cm,2000


殷双喜:丁立人先生对于创作的想法与时代的标准不同,不能用标准的、大众的趣味去衡量他,他的思路一直是反常的,思维很自由,这种自由来自于他对于人生、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所以他的作品无论是古代题材的,还是现代题材的,感觉都很相似,这种相似就来源于他对于人生的态度。他的作品与西方乃至中国当代流行的绘画样式不同,而中国文化自身的血脉,通过丁先生这样的艺术家和文人,得以延续下来。

单手(30), 纸,21cmx29.7cm,2000


14E8E

单手(46),纸,21cmx29.7cm,2000










的生长

——第一届新金石艺术展

The growth of things


—The first New Epigraphy Art Exhibition

策展人: 周松林
Curator: Zhou Songlin
学术主持: 朱青生、 王端廷
Academic host: Zhu Qingsheng、 Wang Duanting
执行策展人: 张继华
Executive curator: Zhang Jihua
学术总监: 李一、 赵旭东
Academic director: Li yi 、Zhao Xudong

参展艺术家: 丁立人、 王冬龄、 李秀勤、张永见、何崇岳、刘彦湖、张强、班陵生、 靳卫红、 慕辰、鲁大东、张目达、滕家琪 (按年龄排序)
Artist: Ding Liren、 Wang Dongling、 Li Xiuqin、Zhang Yongjian、He Chongyue、Liu Yanhu、Zhang Qiang、Ban Lingsheng、 Jin Weihong、 Mu Chen、Lu Dadong、Zhang Muda、Teng  Jiaqi

学者嘉宾: 辛德勇、郑岩、杨大伟、冯波、张曦、李修建、常培杰、丘新巧 、王文超、吴天、张钟萄
Scholar guests: Xin Deyong、Zheng Yan、Yang Dawei、Feng Bo、 Zhang Xi、 Li Xiujian、Chang Peijie、Qiu Xinqiao、Wang Wenchao、Wu Tian、Zhang Zhongtao





学术论题

论题一  书象·身体·信仰·生长:“物”与中国的现当代艺术

主讲人:参展艺术家、学者(圆桌论坛)

主持人: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


论题二  “物”的现象学:从海德格尔到马里翁

主讲人:陈辉(中国人民大学)

主持人: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


论题三  阿多诺美学理论中的“物性”

主讲人:常培杰(中国人民大学)

主持人: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


论题四  “物”的伦理学位置

主讲人:张曦(厦门大学)

主持人:张钟萄(中国美术学院)


论题五  人类学与“物”的研究

主讲人: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

主持人: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


论题六  从物到系统:科技艺术与公共艺术的隐秘联系

主讲人:张钟萄(中国美术学院)

主持人:常培杰(中国人民大学)


论题七  中国人的宇宙观念及迹化 —— 篆刻·文字·建筑

主讲人:刘彦湖(中央美术学院)

主持人:张强(四川美术学院)


论题八  世界实验书法:一种新的艺术史谱系

主讲人:张强(四川美术学院)

主持人:朱青生(北京大学)


论题九  汉碑与尧都

主讲人:辛德勇(北京大学)

主持人: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


论题十  六舟和尚的锦灰堆——十九世纪的中国“现代艺术”

主讲人:郑岩(北京大学)

主持人:张强(四川美术学院)




展览阐释维度

“书象”  丘新巧主持

指向传统知识及艺术传播与转移的观念系统


“身体”  李修建主持

指向人与物的互动中发生的德性及政治修炼


“信仰”  吴天主持

指向当代人类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情状


“生长”  张钟萄主持

指向艺术家们面对人类历史、当下,及未来而生产的思想方法及创作形式


“地方志”  杨大伟主持

指向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学者及艺术家对于“礼”之“器物”的重新审视


(说明:论坛及讲座时间待定。线上线下结合。敬请关注!)




策展小组:韦国、孙峻、狄东占、刘乾、陈工布、徐辞、张孜伟、周世旭、刘迪、刘忆辰

展览设计:蔡晓文、陈浩、张毅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济宁学院、济宁城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承办:济宁学院美术系、NAA中心、新金石学研究所、济宁美术馆

展期:202196—20211010日。(开幕、学术论坛的具体时间,根据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另行通知。敬请关注!)

地点:济宁美术馆 山东济宁市任城区运河路140号






艺术家简介

18EE8



丁立人
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海门镇。幼时就曾受到过西方现代艺术启蒙,青年时期师承刘海粟、关良等老先生,工作后深入地接触到了中国民间艺术,其质朴的美学趣味对丁立人的创作影响至深。任上海剪纸学会副主席,中国民间工艺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近期主要个展:《双虫记——丁立人个展》,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2021);《西游南行——丁立人个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手无止境——丁立人个展》,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2019);《寻脉·造山》,宝龙美术馆开馆展,上海(2018);《回归之心——丁立人个展》,浙江美术馆,杭州(2018);《非由述作發于天然》——丁立人、王劼音、尚扬、夏阳四人展,上海(2018);《丁家画展——故乡行》,浙江台州市,(2012)
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美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澳门文化司署、香港大一学院、河北教育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总社等,及国内外藏家。





济宁美术馆


该馆由世界著名设计师、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西泽立卫设计,历时三年,也是其在中国设计的第一个美术馆。关于美术馆的设计理念,西泽立卫希望在空间上展现出开放和自由,希望参观者在自由漫步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享受与体验美术馆的美、感受美术馆中展览作品的美。西泽立卫在设计中特别注重借鉴中国的传统建筑元素,在荷叶状、自由起伏的屋顶下,使用了80万块青砖作为建筑的装饰材料,尽善尽美地诠释了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创新文明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