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宁学院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师生赴苏州、上海及西塘古镇开展为期一周的设计考察活动。本次活动以“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与设计实践,深化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行走的课堂。
苏州:园林艺术的千年智慧
师生首站抵达苏州,深入拙政园、留园等古典园林,剖析其“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空间设计理念。学生们通过测绘、速写记录园林的布局与细节,感受中国传统建筑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开展“流动的红旗”主题实践活动。带队教师指出:“园林的借景、框景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启发,如何将传统美学转化为当代语言,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课题。”

上海:现代都市的设计脉搏
在上海,团队重点考察了外滩建筑群、西岸艺术中心及陆家嘴金融区。通过对比历史建筑与摩天大楼的材质、结构与功能,学生直观体会城市更新中“新旧共生”的设计逻辑。此外,师生还参访了“中国兴寿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感悟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当代意义。
西塘古镇:传统聚落的活态传承
在西塘古镇,师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深入探讨江南水乡的规划智慧。通过调研古桥、廊棚、民居的建筑特色,学生分析水系与街巷的互动关系,并尝试提出适应现代生活的改造方案。一名学生表示:“西塘的‘以水为脉’理念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更要尊重地域文脉。”

考察期间,学生结合实地调研完成多组设计草图与模型,主题涵盖“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等。教师团队强调:“环境艺术设计需兼具文化深度与社会责任,本次考察正是引导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实践者’的重要契机。”
此次考察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更通过思政与专业的深度融合,强化了其文化自信与创新意识。济宁学院美术学院将持续推进“行走的课堂”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探索中国设计的未来方向。
【撰稿:王战戈 张强 马庆峰 摄影:张强 马庆峰 审核:杨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