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范认证 >> 政策解读 >> 正文

3-5自评举证指南(特教 三级 2023版)

发布者:美术学院 [发表时间]:2021-04-14 [来源]: [浏览次数]: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

(特殊教育 第三级)

自评举证指南

(2023版)

师范类专业第三级认证面向以培养卓越师范生为目标,通过第二级认证的师范类专业开展。第三级认证的自评工作以专业第二级认证自评材料、持续改进材料为基础,重点描述专业在通过第二级认证后的持续改进情况和对第三级认证进阶要求的达标情况。同时,鼓励专业梳理总结示范性教学改革案例,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认证自评材料以证据清单为索引,重点展示专业持续改进、对标第三级进阶要求建设、开展先进教学改革的原始证据材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二级认证持续改进情况。专业就第二级认证报告所指出的问题而开展的整改工作,重点举证专业围绕“主线”“底线”开展的改进和落实情况,即围绕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整改情况和内部评价机制的完善及运行情况进行举证。专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状态保持监控办法》的要求,提供改进材料。已经完成中期审核的专业,以中期审核报告及结论为准,无需再提供此部分材料。

第三级认证进阶要求达成情况。专业聚焦第三级认证进阶要求进行举证,主要包括整体性进阶的指标(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支撑性指标(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质量保障)自评证据与达成情况。

示范性教育教学改革情况。专业对标第三级认证进阶要求,提供回应国家“强师计划”要求和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需求而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案例及证据。

专业提供的所有自评证据性材料都应是在师范类专业建设、改进过程中形成的,在常规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材料。专业须保证材料真实性。一经发现材料不真实的情况,将中止第三级认证考查。

为便于专业对照第三级认证标准中进阶要求进行举证,现将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附后(进阶要求见标准原文黑体部分),供参考。

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

《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是国家对特殊教育专业办学的卓越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本、专科特殊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

1.1[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目标内涵]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独特性、复杂性,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残疾人观和价值观、特殊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和恒心。为每一位学生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补偿缺陷,促进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学会教学

2.3[知识整合]扎实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和方法。理解并初步运用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整合特殊教育、所教学科及相关康复训练的知识与方法,并能初步运用。

2.4[教学能力]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依据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支持性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能够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本科具备初步的课程整合能力、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

2.5[技术融合]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具有运用辅助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经验。

■学会育人

2.6[综合育人]具有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意识,理解学科的育人价值。本科毕业生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功能康复与品德养成相结合,专科毕业生能够具有上述结合的意识和初步能力。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组织主题教育和班团队、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和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2.7 [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能够运用积极行为支持等管理策略,预防、干预学生的问题行为,获得积极体验。

■学会发展

2.8[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2.9[国际视野]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2.10[反思研究 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本科毕业生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发展、课程教学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专科毕业生能初步养成上述习惯。本科毕业生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专科毕业生了解上述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2.11[交流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初步具有与家长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与教学

3.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符合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等相关要求,跟踪对接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沿,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特殊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特殊教育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学科专业类相关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教师教育基础课程本科专业不低于14学分,专科专业不低于10学分。

3.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特殊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本科专业应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

3.4[课程实施]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强化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教学全过程。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形式多样,富有成效,师范生“三字一话”、国家通用手语或国家通用盲文等从教基本功扎实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养成从事特殊教育的信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3.5[课程评价]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四、合作与实践

4.1[协同育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基地建设]建有长期稳定的并与其专业特色相适应的教育实践基地,覆盖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以及举办特殊教育班或招收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实践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较强的师资力量,具有学科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15名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

4.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盖师德体验、特殊儿童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和教学活动方案制定、班级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和上课类型

4.4[导师队伍]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特殊教育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足,水平高,稳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4.5[管理评价]教育实践管理规范,能够对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有教育实践标准,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


五、师资队伍

5.1[数量结构]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6: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专业不低于80%、专科专业不低于4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本专业学生上课、担任本专业学生导师。特殊教育背景教师占比不低于本专业专任教师总数的30%具有半年以上(专科三个月以上)境外研修经历的教师占比不低于本专业专任教师总数的20%。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特殊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

5.2[素质能力]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突出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与生活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治学严谨,跟踪学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实践经历]专任教师熟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特殊教育教学或相关的康复训练工作,每五年累计至少有一年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的教育服务经历,能够有效指导特殊教育教学工作,并有丰富且较高水平的特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5.4[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本科专业与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健全、成效显著;专科专业应建立上述机制。


六、支持条件

6.1[经费保障]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5%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设施保障]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满足微格教学、语言技能、书写技能、特殊教育实验教学、康复技能实训、远程见习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顺畅,使用方便。

6.3[资源保障]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率。教育类(含特殊教育)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建有特殊教育教材资源库和优秀特殊教育教学、康复训练案例库,有国内外多种版本特殊教育教材、中小学教材,其中现行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七、质量保障

7.1[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强,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内部监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高效运行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外部评价]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评价、反馈机制,建立特殊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特殊儿童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并能及时有效反馈培养过程

7.4[持续改进]定期综合分析校内外评价结果,及时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成效显著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八、学生发展

8.1[生源质量]建立符合特殊教育专业特点的制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强有力措施,能够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

8.2[学生需求]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学情分析及时高效。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鼓励跨院系、跨校选修课程,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8.3[成长指导]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举措有力,成效显著,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并取得实效

8.4[学业监测]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机制,全程有效跟踪评估师范生学习状况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确保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就业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75%,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8.6[社会声誉]毕业生社会声誉,用人单位满意度

8.7[持续支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

(特殊教育 第三级)

自评证据清单



学校:

专业:

完成时间: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专业负责人签字:

学校盖章:



 



1.专业基本情况

2.第二级认证的持续改进证据清单

3.第三级认证的达成情况证据清单

4.示范性教学改革案例



1. 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基本情况

认证专业

信息

专业名称


所在学校


所在学院


授予学位


学制


专业开设时间


院系网址


专业联系人

姓名


电子邮件


电话


手机


通信地址

(邮编)

职能部门联系人

姓名


电子邮件


电话


手机


通过第二级认证情况

通过时间


认证结论


认证机构


考查专家组成员


2. 第二级认证的持续改进证据清单

通过第二级认证后的持续改进工作情况

基本工作情况

是否提交整改方案

□是 □否

填“是”的请对照整改方案明确现阶段进展

是否提交年度备案材料

□是 □否

填“是”的请填写以下信息:

年备案材料包括 门按照面向产出制度文件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课程,占专业全部必修课程的比例为

年备案材料包括 门按照面向产出制度文件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课程,占专业全部必修课程的比例为

年备案材料包括 门按照面向产出制度文件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课程,占专业全部必修课程的比例为

……

是否通过

中期审核

□是 □否

围绕“主线”“底线”的持续改进情况

已通过中期审核专业

详见中期改进证据清单、支撑材料及中期审核报告(此处做超链接)

未通过中期审核专业

详见整改报告、年度备案的产出评价制度文件、按照面向产出制度文件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课程材料(此处做超链接)



3. 第三级认证的达成情况证据清单


第三级进阶要求的达成情况


标准进阶要求

举证要求

达成证据

证据名称

支撑作用

培养目标

1.1[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目标定位与内涵要面向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教育改革重大战略需求,对接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2.目标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教育政策导向,体现“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要求。

3.在培养目标职业能力特征和人才定位中充分体现“富有爱心、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卓越特教教师”内涵和专业特点。

(建议写规定的项目,名称均做超链接)

1.以面向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形成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研制培养目标的过程记录。

3.已运行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及发展预期原文。

4.对培养目标中“职业能力特征”部分的依据与要义简要说明。

……其他证据

简要说明证据对进阶要求的支撑作用。

1.

2.

3.

4.

……

1.2[目标内涵]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毕业要求

2.3[知识整合]扎实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和方法。理解并初步运用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整合特殊教育、所教学科及相关康复训练的知识与方法,并能初步运用。

1.专业毕业要求应覆盖三级认证标准毕业要求内容,宽度不减,程度不降。

2.整体把握毕业要求创新导向与要义,重点理解“学会教学”“学会发展”各项指标的创新性能力素质要求。

3.合理分解指标点,并以“动词十名词”的描述方式明确指标点能力构成要素。

4.精准对应分解指标点能力要素确定高支撑课程。

5.依据体现相关能力达成情况的课程评价数据支撑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1.论证研制专业毕业要求的过程记录。

2.专业毕业要求及分解指标点原文。

3.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支撑内涵的简要说明。

4.以“学会教学”“学会发展”两个能力纬度为重点,对专业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逻辑依据与指标点能力构成要素及可衡量性的简要说明。

5.以“学会教学”“学会发展”两个能力纬度为重点,对应指标点能力要素的高支撑课程(含增设)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一览表。

6.最近一届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分析报告及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原始记录文档

……其它证据。


简要说明证据对进阶要求的支撑作用。

1.

2.

3.

4.

5.

6.

……

毕业要求


2.4[教学能力]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依据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支持性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能够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本科具备初步的课程整合能力、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

2.5[技术融合]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具有运用辅助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经验。

2.6[综合育人]具有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意识,理解学科的育人价值。本科毕业生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功能康复与品德养成相结合,专科毕业生能够具有上述结合的意识和初步能力。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组织主题教育和班团队、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和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2.7 [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能够运用积极行为支持等管理策略,预防、干预学生的问题行为,获得积极体验。

2.8[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2.9[国际视野]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2.10[反思研究 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本科毕业生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发展、课程教学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专科毕业生能初步养成上述习惯。本科毕业生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专科毕业生了解上述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2.11[交流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初步具有与家长沟通、合作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

3.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符合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等相关要求,跟踪对接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沿,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1.以“学会教学”“学会发展”两个能力纬度为重点,强化对毕业要求高支撑课程的精准设置。优化教师职业道德类和班级指导类养成性课程支撑。

2.聚焦特殊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需要,学科专业课程形成高关联支撑,探索特殊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规范与优化跨学科课程设置;开设学习科学等相关课程,系统更新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基于学科融合升级信息技术课程。

3.推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注重学科内课程综合、与相关学科综合、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综合、理论与实践综合等。

4.课程教学大纲对照毕业要求创新性能力素质进行全面修订;课程目标注重合理支撑毕业要求进阶指标点;核心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能够有效实现毕业要求特别是创新性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5.落实“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要求,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改革,构建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

1.已运行培养方案中支撑毕业要求进阶指标的核心课程一览表及矩阵,说明关联“学会教学”“学会发展”核心课程高支撑作用的论证材料。

2.“跟踪对接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前沿”的专项措施、课程模块、相关课程及课程大纲。

3.体现通识教育、特殊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与推进课程内容综合化的相关证据。

4.对应支撑毕业要求进阶指标的必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研讨过程记录。

5.每门必修课程对标【课程实施】开展“三个注重”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改革一览表,及教案等教学运行材料抽样。

6.最近一年开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必修课程的清单(包括课程名称、学分、课程类别、课程性质、授课对象、开课学年、评价时间等),课程目标相关能力合理性审核记录,及过程性与结果性课程考核原始材料。

7.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

……其它证据

简要说明证据对进阶要求的支撑作用。

1.

2.

3.

4.

5.

6.

7.


……  

3.2[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特殊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特殊教育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学科专业类相关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教师教育基础课程本科专业不低于14学分,专科专业不低于10学分。

3.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特殊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本科专业应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

3.4[课程实施]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强化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教学全过程。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形式多样,富有成效,师范生“三字一话”、国家通用手语或国家通用盲文等从教基本功扎实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养成从事特殊教育的信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合作与实践

4.1[协同育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1.对标按照“七个协同”要求优化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2.精准支撑毕业要求进阶指标点,指导创新性实践,修订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实践课程大纲,实现从体验、实践到反思研究的递进贯通。

3.完善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的机制与制度,分类健全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表现性评价指标,有效评价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1.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与优势一览表,及“七个协同”建设过程与成效文档材料。

2.教育实践质量标准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实践课程大纲及运行记录。

3.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表现性评价标准及评价过程材料。

4.教育实践能力达成情况评价和改进报告。

……其他证据

简要说明证据对进阶要求的支撑作用。

1.

2.

3.

4.

……

4.2[基地建设]建有长期稳定的并与其专业特色相适应的教育实践基地,覆盖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以及举办特殊教育班或招收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实践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较强的师资力量,具有学科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15名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

4.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盖师德体验、特殊儿童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和教学活动方案制定、班级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和上课类型

4.4[导师队伍]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特殊教育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足,水平高,稳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4.5[管理评价]教育实践管理规范,能够对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有教育实践标准,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

质量保障

7.1[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强,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1.将毕业要求及其支撑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进阶要点系统纳入主要教学环节,并转化为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

2.修订完善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运行机制与制度文件。

3.将毕业要求创新性能力素质要求纳入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与多元社会评价机制。

4.以“学会教学”“学会发展”两个能力纬度为重点,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持续改进。

1.聚焦毕业要求达成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要求及研制论证材料。

2.修订完善的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与制度文件。

3.依据最近一次关于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的评价结果分析报告,将其评价结果用于反馈改进的过程记录,改进结果分析证明材料。

……其他证据

简要说明证据对进阶要求的支撑作用。

1.

2.

3.

……

7.2[内部监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高效运行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外部评价]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评价、反馈机制,建立特殊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特殊儿童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并能及时有效反馈培养过程

7.4[持续改进]定期综合分析校内外评价结果,及时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成效显著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认证标准其他项

定量指标:

5.1[数量结构]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6: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专业不低于80%、专科专业不低于4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本专业学生上课、担任本专业学生导师。特殊教育背景教师占比不低于本专业专任教师总数的30%具有半年以上(专科三个月以上)境外研修经历的教师占比不低于本专业专任教师总数的20%。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特殊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

按定量指标要求如实提供相应证据。

按进阶要求自定证据名称,并链接证明材料。

1.

2.

……

简要说明证据对进阶要求的支撑作用。

1.

2.

……


5.3[实践经历]专任教师熟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特殊教育教学或相关的康复训练工作,每五年累计至少有一年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的教育服务经历,能够有效指导特殊教育教学工作,并有丰富且较高水平的特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6.1[经费保障]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5%,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3[资源保障]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率。教育类(含特殊教育)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建有特殊教育教材资源库和优秀特殊教育教学、康复训练案例库,有国内外多种版本特殊教育教材、中小学教材,其中现行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8.5[就业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75%,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定性指标:

参见认证标准中的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指标中相关进阶要求

对照进阶要求精准举证。

按进阶要求自定证据名称,并链接证明材料。

1.

2.

……

简要说明证据对进阶要求的支撑作用。

1.

2.

……

4. 示范性教育教学改革案例

示范性教育教学改革案例

案例名称


案例实践的起始时间


面向对象


回应的重大问题


对应的三级认证标准


改革类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养成改革         □课程评价考核改革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改革               □其他

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证据清单、支撑材料(此处做超链接)

案例实践取得的成效

证据清单、支撑材料(此处做超链接)

改革的影响与推广

证据清单、支撑材料(此处做超链接)

案例反思与持续改进

证据清单、支撑材料(此处做超链接)

案例报告全文

此处做超链接